故事里的黃河:從源頭到入海,普通人的轉型選擇引領流域嶄新未來

      2023年11月13日

      11月12日,“美麗黃河:期待綠色未來”主題環保宣傳展在頤堤港冬季花園完美閉幕。本次展覽由中國能源模板論壇與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主辦,北京遠洋之帆公益基金會協辦,頤堤港和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支持。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閆世東、美國環保協會能源與自然項目主任高霽、遠洋集團副總裁、遠洋之帆公益基金會理事丁暉在志愿者帶領下一起參觀展覽,與觀展觀眾互動。

      640 (1).jpeg

      為進一步提高公眾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強調黃河流域水、能源、糧食、生態系統之間的密切關聯,鼓勵更多人積極參與環保對話。此次環保宣傳展攜手國內多名藝術家,以插畫、攝影和影像創作等創意方式,通過現場角色游戲體驗創意形式,促進環保知識的普及,并營造討論空間,推動公益事業學習交流。

      640 (2).jpeg

      遠洋之帆公益基金會一直以關注環保、扶持教育為主要方向,希望通過企業、政府、社會組織、志愿者和眾多愛心人士的參與和努力,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出有益的嘗試。

      640 (3).jpeg

      此次美麗黃河環保宣傳展覽上,展示了來自黃河流域不同地方的人物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他們的故事……

      關于黃河流域的故事

      歡迎來到黃河源頭。

      這里海拔4000余米,空氣中彌漫著草原的芬芳。這條河流,見證了中華民族世代生息繁衍。黃河流域承載著重要的水資源、能源、糧食和生態的綜合價值,緊扣沿途九省及其資源惠及的其他地區的發展脈搏。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以后,越來越多的人的工作和生活與黃河流域的綠色低碳轉型掛上了鉤。沿著源頭向下游走,有牧民守護家園草原,有園區管理者實現環境經濟雙贏,有能源工人順應時代積極轉型,有新農人探索科學種植新方法......通過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我們得以一窺黃河流域正發生著靜謐而深遠的變化。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們,不知不覺間參與著整個流域的協同綜合轉型,重塑黃河更加和諧美好的新貌。

      此次美麗黃河環保宣傳展覽上,來自黃河流域不同地方的多杰、馬樂川、郝向陽和田優麥,邀請參與觀眾幫助他們做出轉型選擇。這四個人物脫胎于我們團隊過往的調研與看到的流域轉型案例,也來自流域轉型過程中生動的人物群像。正是千千萬萬像他們一樣在轉型過程中努力向上的普通人,推動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我們希望他們不僅是展覽上的出題人,通過他們的人物小傳,從微觀視角向更多觀眾展示普通人的故事。

      01.“新農人”田優麥

      “新農人”種下“興農夢”

      640 (1).png

      我叫田優麥,今年二十五歲,家住山東濟寧泗水縣,這里是黃河下游的重要農耕區,小麥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我家幾代人都靠種小麥過活,父親是典型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小時候,他常常把我抱在肩頭在金色麥田中穿梭。風卷麥浪,像一片金色的海。

      等我年歲漸長,父親開始手把手教我種地。那會兒十月份就可以開始播種了,小麥的生長周期很穩定。性格上,我繼承了父輩骨血中流淌的對土地的忠誠,以家鄉的小麥為傲。

      約莫十年前,十月的天氣開始變熱,小麥的生長受到了嚴重影響。隨后每年父親和我都要根據情況調整播期,有時候甚至要等到十一月中下旬。同時小麥返青期提前了、抽穗期后移,我們的經驗不管用了,產量下降。后來我才知道這叫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的發生也折損了我家的小麥產量。前幾年的幾場雪災,使得地里的小麥減產了三成以上。父親很寶貝他的麥子,倔強地蹲在地里試圖挽救。我看著他的背影旁邊顆粒未充的穗子搖搖晃晃,無力感涌上心頭。

      氣候變化來勢洶洶,我意識到再按照父輩教我的舊方法種地已經行不通了。因此,高考我報了農業工程專業,希望能回饋家鄉。

      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我很認可利用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為主的現代生產方式,立志成為促進家鄉生態農業發展的第一批“新農人”。

      從名校畢業后,我放棄了城市優渥體面的工作,返鄉耕田,帶著知識和技術種田,我的小麥產量穩定,質量也不錯,受到糧食公司的青睞。去年,順應互聯網消費潮,我是這注冊了一個農產品品牌,線上和線下綜合銷售模式,銷量果真增加不少。但一段時間后又出現了停滯甚至下滑的趨勢。

      于是在搜集了大量資料,并通過問卷調查與走訪、請教專家、比對研究,我發現:消費者在挑選時越來越關注糧食質量。生產真正優質的有機糧食,或許能讓我的品牌打開新的銷路。

      首先,我在農技人員指導下選用了抗旱抗寒抗澇的小麥新品種,調整并嚴格把控播種密度和時間,同時增施有機肥以提高土壤質量。這些措施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效果明顯,小麥的品質和產量都有了初步的提高。

      為降低部分成本,我采取了覆膜、秸稈覆蓋等措施,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和養分流失,降低灌溉和施肥需求,這可以省下來不少水,也能減少對土地的污染和損耗,是很適合我們這里的水資源管理方式。

      除了這些,我正在學習各種標準化管理知識,平時也會和其他小農戶一起交流討論?,F在這個時代,了解氣候變化、懂技術,才能在當下的糧食市場立穩腳跟。

      我相信通過我們這些“新農人”的努力,家鄉的農業在氣候變化中也能生生不息,我們的糧食既可保障安全,又能滿足市場需求,真正實現鄉村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02.轉型礦工郝向陽

      走出礦井,擁抱陽光

      640 (4).jpeg

      我叫郝向陽,住在黃河中游的山西省。從20歲來山西開始算,我也算是半個山西人。

      我是個粗人,又沒什么文化。國家能源保供政策山西礦區對人員需求量大,我就來這邊干起了煤礦工的活,一干就是16年,也算干出點名堂,前些年給我提拔當組里的尖兵。

      煤炭工人的一天很簡單,下井、上井、吃飯、睡在工棚里。下井后看到的,就是黑黑長長的巷道。人人頭頂帶著的礦燈,亮得倒像是星星。

      看電視是我平日里主要的放松方式。當我瞧見新聞里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了,能源低碳轉型要成為黃河流域開展未來工作的重心。我想著,如果未來煤礦不再是主要能源,陸續關停,煤炭行業勢必會遭受沖擊。那我們這些工人的就業該怎么辦?

      那陣子我的工友們都有些發愁。我琢磨著雖然短期內還不至于下崗,但要為長遠考慮也許是時候該轉行了。干了小半輩子煤礦,要轉行還真有些發怵。

      聽說一些煤礦沉陷區已經開始建設光伏電站,國家非常重視生態保護和可再生能源發展,這或許是未來的大趨勢。

      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妻子女兒,她們一致支持我脫去煤炭工人的行頭,去做更有發展且危險系數低的工作。這些年,因為下井,我沒有給予她們足夠的陪伴,這份工作讓我能實現陪伴家人的心愿,我也因此下定決心。

      對小半輩子待在煤礦的我來說,從頭學新技能有點吃力,但咬咬牙還是堅持下來了。日常多了一項學習的任務,也不那么枯燥了。

      去年12月,家附近煤礦沉陷區建立的光伏電站正式并網發電。我終于趁這個機會從地下轉到地上,成為光伏企業的一名維修工。那天回家,妻子說,她終于能睡上安穩覺了。

      光伏電站的工作,只需根據電腦報警所指方位去維修就可以了。而以前的維修人員得四處敲敲打打,找哪里需要維修。要不說技術創新也是可再生能源發展道路的重中之重呢,不光能支撐光伏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也給我們開展維修工作帶來了切實的便利。

      從前這些廢棄礦區由于環境破壞嚴重,溝壑縱橫?,F在,已經有幾萬塊太陽能電池板覆蓋了幾百畝的原高坑煤礦區??粗h境變好我也很有成就感。

      如今,我在這里工作將滿一年,逐漸意識到建設光伏發電站確實是治理礦山、修復生態最佳路徑之一,而“光伏+礦山治理“既解決了土地資源有效利用問題,又對生態環境治理具有積極意義。

      不少老工友們也在聯系我,考慮來光伏電站謀發展。這是能解決我們煤礦下崗工人們就業難題的大好事兒。而陽光下的感覺,真好。

      03.轉型推手馬樂川

      環保經濟,雙贏共建

      640 (2).png

      我叫馬樂川,家鄉位于黃河上游的鄂爾多斯,這里作為工業大市,傳統工業園區密集。就在去年,我開始擔任鄂爾多斯一家傳統工業園區的一把手。

      這是對我多年拼搏的巨大肯定,但我也深知接管一個偌大工業園區的不易。上任前,我便開始著手研究傳統工業園區的轉型路徑,思考如何能夠帶領園區走向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接管的這家工業園區擁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最初以發展傳統制造業為主,以工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多年的粗放發展之下,園區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

      多年以來,工業園區都以經濟效益為先。而現在,為求發展,園區里的企業有著比此前更強烈的低碳發展意愿一一越來越多的工業產品要求追蹤碳足跡,高碳排放產品將失去競爭力。

      我意識到,不能再走從前的老路。扭轉能耗高、資源利用率低的境況,對緊臨黃河的園區來說刻不容緩,低碳轉型迫在眉睫。

      因此上任后,我決定先帶領團隊,根據園區內外部情況,定制一套綠色轉型方案。

      我們先對本土轉型較成功的工業園區進行了走訪調研,參考其經驗,遵循最低投入量和最高減碳量等原則,結合我們園區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系統指標與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長期綜合的低碳發展規劃。

      為保障規劃內容落實,我還設立了一系列配套的保障措施,確保方案執行期間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上級部門對此給予了技術與資金支持,也得到了廣大廠商與員工的認可。

      當然,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從其他轉型園區了解到,他們正在計劃邁入零碳行列,而零碳工業園區的基礎是要有零碳或者低碳的能源供應系統。因此他們已不再新增燃煤指標,并將區內部分企業的煤炭鍋爐改為生物質能源集中供能。

      此外,運營過程中還要有儲能系統作為支撐,配合著智能數字化技術的管理體系。所以技術創新一定是園區轉型的重中之重。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矛盾、實現環保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也都是我們轉型的重點。

      關關難過關關過,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工業園區的轉型成果顯著,綠色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如今,這個曾經的傳統工業園區已煥發出新的生機,不僅實現了部分生產過程的優化,經濟效益也有顯著提升。即便背靠黃河做工業生產,我們也可以為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歡迎來我們園區參觀交流。不聊了,我該去園區里看看各家企業的排水情況了。

      04.牧區大學生多杰

      敬畏自然,生態濟民

      640 (3).png

      “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遠方的親人啊,聽我唱支黃河謠”。這首歌在大學廣播站響起的那一刻,我的思緒回到了遠隔千里的家鄉。

      我叫多杰,家在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位于黃河流域上游源區,世代都是牧民,逐水草而居。

      草木繁盛水清如洗的黃河源,兩岸有無數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海子”,穿過100多公里的峽谷,在巴顏禾欠山與約古宗列曲匯合后形成了最初的瑪曲河,并東流匯入扎陵湖和鄂陵湖。

      小時候,阿媽告訴我,自然必須被敬畏,我們所有原始的記憶和天性都流淌其中,也將奉還與自然??珊髞?,牧區的生態環境惡化,大片草原消失,馬兒需要走很遠才能吃夠草,記憶中一眼望不到邊的冰川和湖泊日益萎縮,野生動物也少見了。

      阿爸的笑容少了,時常望著光禿禿的地方出神嘆息。妹妹出生了,阿爸給她取名青措,漢語意思是“碧綠的湖泊”。

      我是家里第一個走出牧區的大學生,離鄉后才開始逐漸明白阿媽的教誨和阿爸的嘆息:他們希望家鄉重見往昔的盛況。我能做些什么?我參加了校園組織的環保志愿活動,試圖在那里找到答案。

      在活動中,我學習了很多有關黃河流域的知識,了解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黃河發源地其實具有著脆弱的生態系統,過度放牧疊加氣候變化,導致流域自然環境惡化,水源涵養功能下降,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嚴重,扎陵湖、鄂陵湖面積縮小,黃河一度出現斷流,水質與供給都出現問題。 

      我想,要從根源改善黃河流域上游源區的現狀,首先需要讓更多的牧民認識到通過行動切實地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才能幫助上游源區恢復舊貌。

      “生態文化行”宣傳小組就此誕生,暑期我們回鄉走訪,入戶收集調查數據。結果顯示,黃河源區牧民對草地依賴嚴重,源區產業結構單一。而牧民的教育水平、聯戶放牧意識、經濟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牧民的生態認知。

      基于此,我和小組志愿者們奔走宣傳,倡導加強牧民技能培訓、提升文化水平,鼓勵中小牧民參與聯戶經營,豐富收入渠道以提高牧民收入。

      活動反響很好,到第二年,有更多的志愿者參與進來。各地學生們利用假期深入到黃河發源地,開堂授課。阿爸阿媽也走進了教室,學習生態環保知識。

      今年假期接近尾聲時,家鄉已經有牧民自發組建民間組織,對黃河流域的生態問題、草地退化等口口相傳,對畜牧業產業升級采取行動。

      離鄉返校那天,阿爸阿媽抱著小妹來送我,這次是笑著離別。我明白,黃河流域的環保宣傳工作道阻且長。畢竟黃河源頭不僅關乎牧民生計,也事關中下游各地的生態安全。

      640 (4).png

      本周末,美麗黃河環保宣傳展將暫告一段落。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這半個月時間,我們也在現場以及網絡反饋中聽到了許許多多動人故事。這些都證明,黃河流域協同綜合轉型是一項值得深挖,值得向更多觀眾傳播的時代課題。

      展覽結束后,我們還將繼續沿著這條母親河,與更多伙伴一道,守護家園,篤行綠色,傳承未來。我們會關注"田優麥們"培育出的每一株金燦燦的谷穗,也希望能幫助像"馬樂川"一樣的管理者,繼續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

      注:田優麥、郝向陽、馬樂川、多杰均為展覽互動游戲環節虛構人物。


      美女啪啪喷水福利|WWWA片Com|WWWXXXX免费看的|特级毛片无码免费